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川剧长期不重视导演。振兴川剧以来,许多专家要求恢复或建立导演制。李致赞同这个意见,他尊重夏阳、熊正堃等老一代导演,又重视刘忠义、邱明瑞、任庭芳、谢平安等这一代取得成就的导演。由于各方面重视导演,在提高川剧质量上起了很好的作用。
对于演员,李致强调基本功。提倡坚持练功,不要偷懒,临时抱佛脚。主张演员要提高文化素质,多读几本书,多接触其他艺术门类,采各家之长。演员要认真研究剧本和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否则演出时很难进入角色。针对某些演员上台前还在说说笑笑的情况,李致多次介绍周企何老先生,他每次上台前化了装,总是坐在一个角落,闭目默戏,一上台就运用自如。群角既不能随意乱动,也不能呆若木鸡,要烘托气氛,起到应有的作用。
音乐一定要设计好。李致主张,力争每个戏、每场戏有几句能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最有特色的高腔,要真正把帮、打、唱融为一体。现在有不少剧团,不重视帮腔,或只有领腔没有合腔。李致很不满意这种状况。自贡市的领腔陈世芬,不仅音色好,感情与剧情融和一起,既好听又感人。李致称赞她是川剧第一流帮腔,每去自贡都要看望和鼓励她。关于为高腔配乐,李致认为可以探索,但不宜太满;除西洋乐器外,还可试用民乐。唱和音乐靠音响传播,李致主张,在可能条件下,剧团要有好的音响设备。演出前要试音,演出时要根据情况调整音量,切实改变或听不见、或声音太大、或发怪音等现象。
必须重视舞台美术设计。观众早不满足于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的道具和舞台美术了,必须根据剧情作恰当的设计。李致强调适应形势,加强舞美设计。但他建议:戏曲毕竟不同于话剧;舞美最好是着重写意,不要太实;道具宜少,不宜多。否则,会影响演员表演,换景和搬运都不方便。
字幕一定要打好。
李致主张,剧场秩序和服务设施,也应包括在演出质量之内。小孩不能在场内跑闹。摄影、摄像不要影响观众看戏。剧场要清洁卫生,洗手间不能有臭气。锦江剧场的厕所离剧场太近,污染空气,李致多次呼吁,省市文化部门出钱支持,终于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为了提高川剧质量,李致重视和关心川剧理论研究工作。他认为川剧评论家是振兴川剧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为振兴川剧做出了贡献。他希望评论家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川剧现状和工作决策的研究。有段时间川剧演出处于低谷,评论家的情绪受到影响,李致与张仲炎邀请部分评论家聚会,既慰问又鼓励,希望评论家一如既往,满腔热情地帮助川剧界振奋精神,拿出“迷人”的戏来。由于得到广大川剧评论工作者的信任,不久前李致还被推选为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名誉会长。
好戏要广泛上演,发扬“爬地草”精神
若干年来,许多剧团都搞出了一些有基础的戏,但没有千锤百炼,不是抓住不放,精益求精,而是半途而废。有的戏虽然较好,演几场就放在那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李致主张各剧团要有自己的保留剧目,好戏要广泛上演。《芙蓉花仙》在80年代共演出一千五百场以上,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84年拍成电影,1988年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1990年又应邀赴日本作一个月的演出。李致从《芙蓉花仙》现象得到启示,于1990年春就这个问题表示了意见。
李致说,任何剧团都应该有自己的保留剧目。有保留剧目,才能形成剧团独特的风格和拥有自己的优势。《芙蓉花仙》是芙蓉花川剧团(即新都县川剧团)的保留剧目,它经受了各种困难和冲击,历久不衰,观众达一百六十万人次,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与某些剧团东拼西凑、得过且过、观众锐减、经济亏损迥然不同。有些好戏为什么不能广泛上演?因为这些剧团是为参加艺术节或会演、为晋京或出国而演出的。如果目的不能达到,或目的已经达到,再好的戏也会被束之高阁。后有人讽刺芙蓉花川剧团是“养花专业户”,省川剧院是“养蛇专业户”,李致说这有什么不好?所幸这个“养花专业户”坚持下来了,以后到了朝鲜、蒙古演出,还拍了电视剧。
剧团要赢得观众,需要巡回演出,特别需要深入基层演出。剧团要移动一下,确有很多实际困难,但也是大有学问的。李致根据《芙蓉花仙》演出的经验指出,有些剧团巡回演出,眼睛就盯着几个大中城市。剧目质量不高,队伍却很庞大,千里迢迢地跑来跑去,卖不了几张票,甚至出现拿钱取人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拿出有质量的戏,眼睛向下,由近及远,送戏上门,观众多,负担小,效益好。这是大家赞扬的“爬地草”精神。芙蓉花川剧团就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剧团之一。
李致还说,要做到这一点,既有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状态问题。搞艺术需要献身精神。芙蓉花川剧团继承了50年代艺术团体为人民服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以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演出要加强宣传工作。李致认为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他说,40年代放映电影《出水芙蓉》,要吹洋号、打洋鼓,拿着片名游行。现在卖耗子药的,旁边放一个录音机,招徕顾客;最近还编些词(如“耗子药耗子药,耗子吃了跑不脱”),沿街叫卖。我们不作宣传行吗?
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扩大川剧影响
川剧当然要在舞台演出,但舞台的观众有限,还得依靠现代传媒,扩大川剧的影响。李致多次强调这一点,并对这种努力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电影还拥有较多观众时,振兴川剧第一次会演后,李致即代表领导小组与峨眉电影制片厂商量,厂长杜天文给了很大的支持,拍摄了《巴山奇冤》。
原成都“太空音响制作中心”,录制了几百盒川剧音带,在传播川剧艺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李致曾代表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到“中心”表示感谢。省、市电台经常播放川剧,保留了大量的川剧艺术资料。成都市通过广播电台,把现代戏《火红的云霞》改为广播剧,并获奖。李致也给予肯定。
四川电视台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更多。1998年全省中青年演员“金鹰杯”电视大奖赛,采取现场直播。据保守的估计,仅四场直播的观众在千万人次以上。并先后拍摄了《王熙凤》《四川好人》《逼侄赴科》等川剧折子戏和《芙蓉花仙》。《四川好人》曾荣获全国多项大奖。历届台长陈杰、卢子贵、王岳军、曹培俊等,都很支持这项工作。电视剧导演倪绍钟为此做出很大贡献。倪绍钟的工作较多,李致建议电视台把倪绍钟的主要精力放在拍川剧上。
但李致总觉得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比黄梅戏做得差。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川剧晋京演出,引起了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注意。1985年西柏林“地平线艺术节”邀请中国派团参加,对外演出公司推荐了川剧。艺术节秘书长西格荣到成都来看川剧,选中了省川剧院的《白蛇传》。《白蛇传》在艺术节以及在荷兰、联邦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的演出,观众反响强烈,各国报纸发表了许多评论,赞扬川剧是“跨越国界的艺术”,许多地方出现“川剧热”。随团出访的对外演出公司副总经理胡树山称赞:川剧饮誉欧洲。
《白蛇传》在1987年、《芙蓉花仙》在1990年,相继到日本演出,也获得巨大成功。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对这两次演出给了很高的评价,上报文化部和中宣部。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写慰问信、送水果给《芙蓉花仙》所有的演职人员。
去欧洲演出是半商业性的,两次去日本是商业性演出,收入可观。
李致作为团长参与了这三次演出。团长可虚可实,但李致绝不离团单独游玩,从头到尾认真全面履行团长的职责。他主要抓演出质量:出国前认真抓排练,在外演出每场必看,了解观众反应,找问题,与演员商量提高演出质量,并及时解决临时发生的各种问题,回国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在整个过程中,结合实际,加强外事纪律教育,做好思想工作,动员大家为国争光。日本文化财团董事长山胁龟夫在宴会上公开赞扬:“李致先生是我接待过的演出团体中最好的团长。”
此外,李致每到一个地方,总要挤出时间去做对外友好工作。既包括当地的友协,与四川结为友好城市的省(县),又有文艺界、出版界的名流,许多友好关系一直维持到现在。
每次演出归来,李致还要做许多工作。
向省委汇报是必不可少的。有一次省委书记杨汝岱听到了汇报,指出对外演出有三个好处:一是进行了文化交流,二是加强了川剧队伍的建设,三是赚取外汇,获得经济效益。他主张川剧每年争取出国演出一次。李致认为这几条意见很好,立即请文艺处整理出来,刊登在宣传部的《情况反映》上,上报下发,澄清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促进川剧对外文化交流。
有些人不相信川剧在国外有这样大的影响。根据李致建议,省文化厅把收集到的欧洲报纸对川剧的介绍和评论,印了两本小册子,广为散送。《四川日报》也选刊了大半版。终于使人相信这不是自己吹的,增强了自信心。
在外学习到的东西,李致把它当作一笔财富,广为介绍。日本文化财团,选节目一般要来看两三次,绝不“隔口袋买猫儿”。选定以后,与《朝日新闻》和NHK电视台联办,大造声势。选最好的剧场,印各种海报,半年前开始售票。发售有图片和中日两种文字剧本的《说明书》,看戏时用耳机同步介绍剧情。每到一个剧场,乐队和演员要试音,主要演员还得在每个表演区试音,尊重艺术家。把《白蛇传》《芙蓉花仙》作为“世界文化优秀课”,组织上万的中学生观看,等等。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正确估计形势,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振兴川剧经历了不少坎坷。
怎样评估振兴川剧?时有不同看法。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时情绪高涨,有时情绪低落。李致在1988年连续召开了七次座谈会,与老中青演员、有关同志、专家商量,认为经过六年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关于“振兴川剧”的号召,“八字方针”,“出人、出戏、赢得观众”的宗旨,以及“长期任务的观点与制定近期目标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对振兴川剧形势的估计,李致提出两句话:成绩显著,大有希望;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认为,实事求是地讲清成绩和问题,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战胜各种困难。针对某些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他提出振兴川剧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任重道远,绝非短时间就能完成任务,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为此,李致写了《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先与袁玉堃、徐棻在省政协全体会上作了联合发言,后经宣传部讨论认可,上报省委、省政府,作为正式文件下发。
张爱萍副总理十分重视川剧界的团结工作。他希望改过去的“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还分别赠予省川剧院的两位著名旦角张巧凤、左清飞单条:双凤齐飞。李致广为转达张老的期望,并提出:“团结存,川剧兴;内耗多,川剧衰。”省、市川剧团体原有此问题,经李致不断做工作,矛盾大为缓解。李致和川剧界广交朋友。他开玩笑说:“谐剧中的王大爷都晓得,天大的事,一摆龙门阵,那气就消了。”他关心老艺人的健康。阳友鹤、周裕祥、竞华、张光茹等生病,他常去看望。笑非有次腿不好,李致和张仲炎担心他脑有问题,帮助他立即转院确诊治疗。笑非到处对人说:“宣传部救了我的命,硬是脑溢血引起的。”陈书舫逝世后,李致为老艺术家的保健问题给省委领导写信,提出建议。对那些在台上顶梁唱戏的(包括领腔的)中年演员,李致公开表示在评职称时要给予照顾,并支持他们夺取梅花奖。他几次给芙蓉花川剧团和川剧学校的少年班送书,鼓励小演员学习文化知识。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李致主张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有关领导,要以抓艺术生产为主,经常深入到剧团,关键时刻要在第一线指挥。他向黄启璪同志(曾任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组长)学习,努力这样去做。省上重点抓的剧团,他去过的次数难以统计。前几次会演,他和启璪同志、郝超(文化厅副厅长)等同志一起到下面看戏。为不要观众等候,有时跑了一天,先看戏后吃饭。李致有午睡习惯,碰上中午看戏,他就站着看,以免睡着。看演出时,一发现问题,立即带话给后台,以便改正。他经常鼓励大家学习严永洁同志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
剧团演出,困难的确很多。经费短缺,“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是普遍现象。上乘剧本不多,演员青黄不接。“戏未演,心已乱;演完戏,心更散。”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是唉声叹气,埋怨指责?幻想“第二个春天”,期待“神仙皇帝”的灵丹妙药?意志消沉,成天打麻将?李致说,哀莫大于心死,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振奋精神,认清形势,拿出高质量的戏,以质量参与竞争,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和求繁荣。
李致于1991年因年逾花甲,不再任宣传部副部长和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仅任领导小组顾问,但他仍关心支持振兴川剧的工作。早在1989年初李致兼任省政协秘书长时,记者问他是否仍关心振兴川剧的工作,李致说,套用电影《夜半歌声》的一句歌词:“我只要一息尚在,愿为振兴川剧奋斗到底!”很多生动的事例证明了他的诺言。
1994年3月7日
30岁中年女人的创业日记 在超神学院的那些年 周正 孤竹王 主角的自我修养 我的重返人生 两界球王 孙岩 明风八万里 宅女的秘密 权力游戏:简明春秋战国史(套装共2册) 飘动的导游旗 孟胜乐 都市至尊狂少 元武师傅 从精神病院走出的强者 奶妈要逆天啊! 最强上门女婿 某魔法的霍格沃茨 李绩传
你和你暗恋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十年后,一场变故,她沦为陆修繁的情妇而暗恋了十年的那个男人,她念念不忘。陆修繁冲她勾勾手指说简慕,若想他无事,你得乖乖的。那另一个男人却不屑道原来姓陆的见不得光的女人,是你!...
重活一次,是否还像前世那般碌碌无为?那些在人生的旅途里不经意走失的人,是否还会轻易放手?虽然注定不是什么大人物,但重生本就是上天的最大恩赐!我本平凡,却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未来!让自己的第二次人生,不留遗憾!这里没有那些无谓的装逼打脸和无脑官二代,只是一个平凡人白手起家的平淡生活。2016,我...
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青年,靠着从老家木匠身上学的一点雕刻技艺,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里艰难求生,也许出身平凡的他一生也不过如此。但是,一颗意外得来的佛祖舍利却改变的他的命运。风格多变的中外名画,美轮美奂的陶瓷,古朴大气的青铜器,跌宕起伏纷至沓来。海底沉船孙殿英藏宝太平天国宝藏印度神庙宝藏亚马逊森林黄金城诸多宝藏经他之手一一现世。从此,他的生活就此改变。...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一号木的经典小说极品修仙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修真世界,万年传承,仙王仙帝无穷尽,你方唱罢我登台,欲与天威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主角秦风见招拆招。你有你的倚天剑,他有他的锁仙链,都比不过一级小号自带技能贱。此技,官名拾取,俗名,摸尸。...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岳林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种职业,叫做反串表演当岳林怀着忐忑的心,以一个反串艺人的身份走上舞台后,他的世界开始改变了。快乐的展现着甜美的歌喉,曼妙的身姿,他觉得,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美妙。于是,岳林深深地陷入,不可自拔了当观众们都为一个男人可以在台上将女人演得如此出神入化而赞叹时,只有岳林自己知道,他不过是在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而已反串界第一大忌不分台上台下,戏里戏...
关于八零福宝小甜妻年代宠文基建架空莫南,你是不是喜欢我?苏欣将人壁咚在墙上,奈何对方始终保持着,一副平静到令人颤抖的神情。苏欣只能硬着头皮道莫南,我们搞对象吧。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