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文学

大燕文学>德国巴西7-1 > 决斗与爱情(第1页)

决斗与爱情(第1页)

“德国(。。)”!

决斗与爱情

1815年是欧洲历史上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曾经威慑欧洲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灰飞烟灭,一代枭雄拿破仑魂断孤岛。大革命的时代结束了,而另一个时代即将来临。同年4月1日,在柏林以西100千米的兴奥森小镇,一个名叫奥托·冯·俾斯麦的男婴降生了,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啼哭着的婴儿日后会成为华伦斯坦和腓特烈大帝的结合体。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皇帝威廉一世。

俾斯麦出生在一个世袭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嗜酒如命、老实巴交的地主,而他的母亲则出生于资产阶级大商人家庭,喜欢热闹和排场,还是宫廷舞会中的常客。父母大相径庭的出身和性格让家庭中充满了矛盾和争吵,俾斯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叛逆的少年时光。在母亲的安排下,俾斯麦并没有进入贵族学校读书,而是进入了专门招收中产阶级子弟的学校。由于世袭贵族的特殊身份,俾斯麦在学校里遭受到众人的排挤,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投下了深深的阴影。排斥、冷淡、孤寂,这些负面因素让俾斯麦养成了暴躁、易怒的性格。尽管没有暗恋的女生,没有可以一起玩乐的同学,俾斯麦还是在学校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富有语言天赋的俾斯麦喜欢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他不但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和法语进行对话,还对俄语、波兰语等语言有所涉猎。此外,俾斯麦还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他畅游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长河之中,时而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磅礴气势而击节叫好,时而为恺撒的创举而痴狂。在这段时间里,俾斯麦最大的乐趣就是沉醉在史书当中,用幻想作为自己的魔毯,穿越时空去感受历史上的战火硝烟,展现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万里疆场的英雄本色。在这种有些迷幻色彩的个人世界里,俾斯麦再也感觉不到别人的嗤之以鼻,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改变世界的冲动。

柏林公园内的俾斯麦铜像

1832年,17岁的俾斯麦刚刚结束了痛苦难熬的中学时光,带着满心喜悦考入了萨克森州的哥丁根大学。不同凡响的人物到哪里都与众不同,俾斯麦进入哥丁根大学不久就成了学校中的“风云人物”。他成名的原因很简单,这位新生喜欢把一支西洋剑佩戴在腰间,然后牵着一条黄色的德国猎犬在校园中遛弯,如此另类的装扮自然成了学生们议论的焦点。每当俾斯麦牵着狗出来散步时,同学们总是以一种看待外星人的眼光来审视他,仿佛他来自遥远的月球而不是柏林边的村镇。这种“待遇”让俾斯麦非常不舒服,但凡有人对他行“注目礼”,俾斯麦必然要和对方进行决斗,直到打得对方跪地求饶才肯罢休。由于学校并不禁止这种行为,再加上俾斯麦的剑术也相当精湛,在入学后的三个学期中,俾斯麦连续在二十七次决斗中取得全胜,这个成绩甚至还打破了学校的最高纪录。俾斯麦成为帝国宰相后,每次提到这段历史,他总是自豪地说:“在学校里,我想做最有力量的人,我做到了;进入社会后,我想要做国家的领袖,我也做到了。”在一次决斗中,常胜将军俾斯麦竟然被对手击败,在脸上留下了记号,那是一道从鼻尖到左耳的伤疤。意外受伤让俾斯麦有了些许的反省,他知道了自己在学校中不受欢迎,于是决定转学,到柏林大学去继续自己的学业。来到新的大学后,俾斯麦的表现有了180度的转弯,他不再到处招摇,做出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而是潜心阅读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书籍,汲取了大量文化知识。这两年的学习为他以后成长为政坛巨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0年法国漫画中的俾斯麦

大学毕业之后,俾斯麦开始进入社会。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柏林大学压抑了太久的俾斯麦整日花天酒地,沉湎于女色而不能自拔。也许是上帝想要惩罚他,俾斯麦在一次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孩。这位个头中等、眼眸碧蓝的女孩子让俾斯麦如醉如痴。但是乔安娜的父母不同意将女儿嫁给一个臭名远扬的人物,在他们看来,把女儿嫁给俾斯麦和把女儿扔进火坑没有任何区别。为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俾斯麦来到了乔安娜家中求婚。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外交天赋,陪着好酒的未来岳父一起痛饮白兰地和葡萄酒;和喜欢文学的未来岳母大谈《哈姆雷特》;对腼腆的乔安娜,他抱起来一顿热吻。这种做法成就了俾斯麦的好事,女方父母终于同意了他的求婚。俾斯麦的一位朋友曾经这样感叹:“这就是真实的俾斯麦,他善于用快捷的手段勇敢地把蓄谋已久的事情办成。”甜蜜的新婚生活让俾斯麦沉浸在快乐之中,新娘乔安娜命中注定就是俾斯麦的“拯救女神”,他们的婚姻改变了俾斯麦的颓废生活,俾斯麦的雄心壮志开始显露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